2018年招生工作是在总结前三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如果说前三年更注重的是面对“应试”问题,各院系还在摸索中谨慎前行的话,那么今年的改革可以说各院系在组织工作的严谨性以及试题内涵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整体又迈出了一步。就命题环节来讲,无论学校还是命题教师,都投入了很大精力。各专业所出的试题既考虑了本专业特点,又强调了创造性内涵。今年的试题不再局限于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查,明显增大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文化敏感度和思辨能力的考查。
中央美院新一轮的招生改革已是第四个年头了,四年里不断细化优化招生规则,改进招生方法,尤其是命题环节不断调整和规范,成效尤为凸显。改革的目的首先是在保障考试安全的前提下,努力体现考试试题的学术内涵,让考试真正考查出考生的真才实学。在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今天的收获也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后面的路还很长而且更艰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中央美院的招生改革需要进一步走向深入,比如未来考题是否公开?是否仍在全国各地设立考点?能否采取函报的初试方式?初审通过后是否集中进行复试?以及能否增加口试环节?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进行探讨。如果能够实现上述改革目标,那么不仅能让我们对每一位考生的考查变得更加准确和全面,而且会给那些真正热爱艺术、遵循艺术规律学习的考生脱颖而出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招生改革仍在路上,今后的改革之路是漫长而艰巨的。当然改革需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通过不断与时俱进,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同时也希望通过改革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今天和未来中央美院人才选拔的招生之路。
中国画学院院长陈平:差距拉大,更能看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今年中国画学院考题中最大的变化是绘画专业的书法创作和书法专业的书法创作是同一命题,为自作咏春七绝一首,一改往年以抄录古人的诗作为一个书体的呈现。国学需要基础,诗歌的创作要考虑平仄、格律,这些会限制考生的创作。其实对诗词创作的不重视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从学校到社会都没有推广起来。比如很多社会上的书法展览一看全是抄写前人的句子,在书法上很下功夫,最后却变成了抄书匠。书写的人需要具备文心,具备国学修养。这次改革积极的一面是它能使全国的考生重视起来,也会在中小学提倡起来,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是第一次,考生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也许临考就蒙了,考生间的差距,反而更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让有积累的考生能够脱颖而出。(郑州中专学校)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选拔更具专业能力的人
今年是首次用艺术管理的专业代码招收这个专业,所以出题和考试方式与前两年不同,更凸显艺术管理专业的特点。本次考题“策展人”是一种角色扮演,所谓Cosplay的这种方式,让考生在考场里面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策展人,我们选取了中学的美术鉴赏教材当中最重要的30件作品,让他在里面选7件做虚拟的展览。这7件作品我们提出了5个题目的要求,第一选7件作品要对它进行排序,第二是要拟一个展览的题目,可以有主标题、副标题,第三针对展览写一篇300字的前言,第四在作品标签下面要有50字的作品说明,第五是作为策展人对观众讲一句话。实际上是艺术鉴赏换一种方式来考察。在评卷过程中,关于高分卷子有三个特点:一是美术史论的基本功,二是对展览主题的分类,三是基本能力,这三者都是艺术管理专业所需的能力。主观色彩更强的试题确实拉大了阅卷评分的梯度,却有利于选拔出更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
美术学专业:“从读书到看画”,你真的看懂了吗?
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挖掘真正具备人文学科知识素养的人才
相对于其他学科,美术史学科今年的变化不是很大,只是测试目标有所偏移,从“你如何与史论发生关系”到“你的知识背景”。本次命题“从读书到看画”是考察学生两个基本的能力,一个是读了多少书,二是要会看画,视觉的敏感度以及观察能力。在“读书”这一环节也是考察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自主阅读的能力,二是价值评判的能力。选出来好的考卷都是具有自主阅读能力的,有的考生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有的读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有的读罗斯金的《艺术十讲》,有的读丹纳的《艺术哲学》等等,各种各样的都有。而“看画”这一环节是考察看画之后怎么分析,怎么用想象力,最终体现为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又是一个综合知识的转换,文体不限,通过这个过程更为凸显了考生能力,发现了一些真正具备人文学科知识素养的学生。(郑州中专学校)